2018-07-14 星期 六
您的位置:首页 > 合肥快讯

大建设,绘就“精品城市”大美画卷

发布日期:2018-07-14 06:56:07  来源:合肥日报

  新闻摘要

  高潮迭起,是合肥大建设一以贯之的“主题词”。

  肇起“十一五”,大建设拉开合肥现代化大城市框架,合肥开启迈向大城之路;精耕“十二五”,大建设从量的扩张转向量质并重,更加注重城市品质;奋进“十三五”,大建设内涵更加丰富,理念更加先进,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。

  大建设,造就大合肥;大合肥,兴于大建设。

  就在几天前,合肥大建设今年期中“成绩单”出炉:上半年,全市续建、新建大建设工程920项;三季度,计划新开工290项。合肥,又将掀起建设新高潮。

  从最初修路架桥到如今地铁呼啸,路网的急速扩展,让城市不断长大,让经济的触角不断延伸;

  从最初路网建设到如今综合承载力提升,城市功能更加完备,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便捷度、幸福感;

  从最初关注路面桥面到如今改造地下街巷,合肥“内外兼修”,让城市有面子、有里子,刷新颜值、提升气质;

  如今的合肥,怀千年古城历史底蕴,彰显现代品位大城气质,不断书写美丽合肥的建设篇章。

  一种体量的扩张

  合肥步入大城时代

  城市的发展,从“长大”开始。

  2006年,合肥规划建成区面积为224.6平方公里;去年底,这一数据已经扩展到461平方公里。十几年间,合肥从“小不点”长成了“大个子”,曾经的江淮小邑蝶变为大湖名城。

  不破不立。2005年7月,合肥大建设大幕初启。2006年,更是首次掀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高潮。这一年,合肥基建投入增加到90亿元以上,几乎是前一年的三倍。也在这一年,合肥第一座高架桥凌空而建。

  2006年9月30日,金寨路高架桥正式动工,经过1年零4个多月昼夜建设,于2008年2月5日零点整顺利完工,实现桥上桥下“双贯通”。建成后,驾车从稻香楼到合肥经开区,原先40分钟车程缩短到10分钟以内。

  以金寨路为起点,合肥的路、桥建设迅速展开。

  2016年12月26日,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,合肥从路网时代走向地铁时代。

  如今,放眼合肥,九条高架桥建设完工,纵横城区且环环相扣,宛如一条条腾飞巨龙,沟通了南来北往的车流;2480公里路网,宛如密织的蛛网,“一刻钟”快速交通网初步形成,现代化都市框架初具雏形;轨道交通1、2号线构筑“十字”骨架,1号线延长线、3、4、5号线齐头并进,连成网、扣成结的轨道线冲淡了时空界限,让城市处处是中心。

  尤其是,去年以来合肥大建设再次按下“快进键”。全年续建、新建大建设工程1520项,完成实际投资476.54亿元,创大建设历年新高。

  不断“长大”的合肥,城市面貌焕然一新。

  一种理念的转变

  合肥步入精品时代

  领略合肥城市变化,不妨在长江路上走一走。

  开阔笔直的机动车道让行车平稳舒适;宽阔的人行道徜徉之间可欣赏都市之美;慢行系统中踩着单车也能看世界……

  路边,高大的行道树冠盖如亭,撑起绿色“遮阳伞”,机非分隔带见缝插针种植各类花草;路灯、中央隔离栏、地铁站等公共设施主题色为高级灰,彰显现代气息;机非分隔带两边侧石,镶嵌融入包公文化脸谱结合徽州篆刻文化展示的“庐”字,凸显传统文化……

  从初始的瓦砾泥路到20世纪初的水泥混凝土路面,从狭窄拥挤的小通道到双向八车道的平坦通途,从交通动脉到精品道路,长江路之变,正是合肥城市建设的缩影。然而,变化的不仅是形,更是神,是思想之变、观念之变。

  “合肥城市大建设,不仅是建设内容发生变化,更是建设理念的更迭。”市城乡建委副主任张超告诉记者。从2006年的交通优先,到现在以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为主线,合肥建设理念与时俱进、不断刷新。

  合肥城市发展历史中的这一天注定将被铭记:2017年3月31日,合肥市2017年城市建设暨城市管理提升年动员大会召开。“提质 提速 提品 提效”,会上提出的8字方针为合肥城市建设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,标定了新的航向。

  一年时间很短,脚步太匆匆;一年时间很长,分秒即永恒。这一年合肥交出亮眼答卷。

  ——基础设施谱写新篇。去年,合肥铁路枢纽规划获批实施;轨道交通2号线正式通车;上海路、绕城高速改线等全线贯通;新建续建支路工程85项,道路总长约46公里。

  ——精品城市越发美丽。去年,实施夜景亮化项目24个,打造流光溢彩最美庐州;编制完成海绵城市专项规划,海绵城市建设不断提速;启动全市窨井设施两年整治提升行动,小处着眼,精雕细琢。

  ——生态建设进展重大。去年,建成4个污水处理厂,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模空前;4个部级考核黑臭水体整治项目全部通过水体整治评估验收,黑臭水体治理卓有成效;制定出台《建设工程扬尘污染防治暂行规定》,扬尘管控势大力沉。

  ——人居环境持续改善。去年,全市5783户危房改造超额完成;34个中心村污水处理设施开工建设;2.89万户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得以建设、改造。

  不断“变美”的合肥,城市精神为之一振。

  一种体制的创新

  为城市建设保驾护航

  2018年1月10日前;2018年元旦前;2017年12月24日。

  通车时间一再提前,长江路改造提升项目书写了合肥城市建设新速度,在轨道交通2号线运营前夕放行通车。

  速度背后,是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,是体制机制的创新,是建设者的科学调度!

  “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。”作为本次长江路改造工程的统筹调度单位,市大建办、市城乡建委统筹协调各方力量,建立每晚8:00例会、每周六上午9:00协调调度会等多项制度,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突出问题。

  长江路并不是个例。“2006年以来,我市已建成各类工程3200多项,累计投入约3450亿元。”张超介绍。如果以天为计算单位,几乎相当于每天都有工程建成。如此庞大的体量,没有机制体制创新,建设的质量、速度和效率是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的。

  注重顶层设计的创新。2006年以来,我市对新的建设工程管理实行规划、设计、立项、招标、投资、施工“六分开”制度。“六分开适应了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,解决了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,各部门各司其职,高效配合,有力地保障了大建设又好又快推进。”

  注重智慧大脑的打造。成立合肥大建设指挥部,市政府领导适时召开全市大建设调度会议,调度大建设重点项目。市大建办、市城乡建委对每次会议确定的事项建立督办单制度,派单销号,有力地保障了大建设的快速推进。

  发展不止步,体制机制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,不断创新。

  2017年7月,市城乡建委成立“合肥市城乡建设发展研究中心”,一举创立了我市大建设项目预研制度,通过项目预研,掌握项目方案、用地、拆迁、环保、涉铁、涉高速等影响项目开工的关键因素,使大建设计划的科学性、可实施性及计划执行率较过去有显著提升。在市本级实施项目中,由市城乡建设发展研究中心纳入预研的项目,计划执行率达100%。今年1月,大建设综合服务与指挥调度平台上线试运行,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大建设项目进行管理和调度,确保了调度工作的高效和及时。

  体制机制的创新,让合肥大建设永葆活力,不断破解发展中的难题,不断实现质的突破,不断创造城市发展的奇迹。

  当下,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,面对城市发展的新定位,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,合肥大建设将与时偕行,为美好城市、美丽生活,走笔绘新卷。



(责任编辑:阮梦生)
分享到:
  • 合肥微博发布厅

  • 合肥发布微信